李斯特的La-Campanella(李雲迪的演奏)

李斯特的鐘

http://tw.video.yahoo.com/video/play?vid=381346

李雲迪

李雲迪,1982年10月7日生於四川重慶市。
自幼受母親影響,酷愛音樂,小小年紀就表現出對音樂敏感的天性。3歲半開始在重慶市少年宮隨譚建明老師習手風琴,5歲便在重慶少兒手風琴比賽中獲幼兒組第一名。7歲起轉學鋼琴,由少年宮吳勇老師啟蒙。9歲時仍在少年宮學琴,師從大陸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教授,進入但教授任教的鋼琴教學班,每次上課時間約40分鐘,兩週一次的課程,開始接受較嚴格的專業訓練,直到小學畢業。
李雲迪的童年,是在一個文化水準很高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自小就養成對音樂的敏銳嗅覺。李雲迪從小學、四川音樂學院附中、深圳藝術學校讀書,都是中國都市實施的九年義務制教育,小學念的是公立的,進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和深圳藝術學校也得到公費補助。李雲迪的學琴的費用是由父母在家庭的正常運作額外負擔的,並且在確保李雲迪的文化養成及一切必須支出的條件下,去維持他學琴的開支。對李雲迪學鋼琴這件事,父母最早是從孩子的素質教育方面考慮,加上李雲迪個人非常熱愛和認真,才能有今日的成績。

李雲迪自小學起練琴,因有校內的工課,每天大約只有3~4小時可練琴,進入專業學校後,每天練琴時間約維持8小時左右,明顯比以前多些。不過仍沒有固定的框框,15歲以前大多是由媽媽陪伴著練琴,以後逐漸能夠自我控制,無須他人提醒而自動自發了。1994年李雲迪進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開始接受專業而正規的鋼琴演奏訓練,陸續在國內外鋼琴比賽中嶄露頭角,獲獎連連,靠的還是他個人對音樂的熱情與對鋼琴的執著。

2000年10月,李雲迪受大陸文化部選派參加波蘭華沙舉行的「第14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在這個由國際第一流鋼琴家組成的權威評審團和波蘭廣大聽眾面前脫穎而出,李雲迪以令人信服的演奏,在這一項頂極比賽歷時15年而兩屆第一名空缺之後,以毫無爭議的優勢贏得首獎,成為蕭邦鋼琴大賽70多年歷史中,第一位也是最年輕的一位華人得主,立刻在海內外激起強烈的迴響,樂評家聲稱:「這是震驚世界琴壇的一大壯舉」。蕭邦鋼琴大賽特約樂評人Jan Popis說:「他證實了自己是掌握蕭邦演奏風格最完美且最富詩意的鋼琴家。他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華,他的演奏表現出最優雅的聲音和最完美的技巧。」另一則樂評認為「李雲迪幾乎完美掌握了各種音樂因素的平衡」,是「一位稱職的蕭邦繼承人。」

李雲迪以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和浪漫氣質的音樂情感,加上訓練有素的鋼琴實力,鑄成他獨具魅力的音樂演奏事業,征服了評審委員和聽眾,贏得大獎,進而為自己創造了無限寬廣的音樂坦途。李雲迪已成為眾所矚目的年輕鋼琴家,2001年4月李雲迪在日本東京與全球古典音樂最大的唱片公司DG簽下專屬音樂家的錄音合約,成為超過103年來該公司的第一位簽約的中國鋼琴家,9月間他在柏林錄製完成第一張蕭邦鋼琴作品的專輯,曲目包括第三號鋼琴奏鳴曲、華麗大波蘭舞曲,練習曲與夜曲各三首,準備在11月陸續於全球發行;10月份他在德國漢諾威音樂院的學習課程也正式開始,雖然是漫長而艱辛的路程,但為這位英雄出少年的年輕鋼琴家,成為更偉大的音樂家做準備與養成的工作,他將會以潛心的學習去迎接任何一個挑戰
*少年宮:大陸地區讓兒童或青少年校外學習才藝的活動中心,多於國定例假日由父母陪同學習

李雲迪得獎記錄:
北京華普杯全國少兒鋼琴大賽中獲第一名
美國史特拉汶斯基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
香港第十屆鋼琴公開賽公開組第三名
香港第一屆中國作品鋼琴比賽「黃河」協奏曲組第一名
美國南密蘇里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少年組第三名
荷蘭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成人組第三名 美國吉娜巴考爾青少年藝術家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第二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成人組第三名
波蘭第14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網路資料來源:
http://www.mna.com.tw/mna_hall/default.asp_1_1.asp?type=2&h_id=4

 

 

 

「鐘」雖然名為練習曲,卻是演奏會上,能輕易地獲得喝采的最佳曲目。李斯特以變奏音型賦予各段主題以不同的風貌。由於其高難度技巧之難以練習與臨場失誤率之難以掌控,因而成為大部分學生即愛又怕的曲目。其實,只要遵循著正確的練習方法及掌握詮釋要領,『鐘』對於拓展演奏技巧確實具有超凡的成效;即使,不列入演奏或考試的曲目,也應該當作練習曲仔細地練習。由於鋼琴教學必須順應學生身心上的個別差異而隨機調整,因此以下之教學探討只是大體上的建議。

(一)、前奏(T.1-T.3)

這三小節看似簡單的前奏,在觸鍵控制及踏板運用上,有如下的選擇:

(1)、遠近的效果:左手的鐘聲運用手腕跳音以mp的音量奏出,右手的鐘聲則以pp的音量回應,並以四分之一踏板製造較為朦朧的效果。

(2)、重奏的效果:左手以手腕跳音並加上四分之一踏板奏出,而右手以指尖撥奏,形成兩種鐘聲先後呼應著。

(3)、高低的效果:雙手以相同的方法觸鍵,運用手腕或手指的跳音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想像決定。

(二)、第一主題(T.4-T.20)

 在高音鐘聲持續輕響聲中,升g小調帕格尼尼主題在低一個八度的音域輕快地唱出。這個樂段的教學要領有如下幾點:

1、放鬆地運用轉腕的動作,但必須留意轉腕的方向是由高往下,向著拇指的方向滾動,以避免造成升D音不平均或不精確。

2、將主旋律降低八度以極緩慢的速度分句練習,和原位的練習以三比一的次數,交替練習到能夠閉起眼睛精確地彈奏。

3、音群分別以升D音及主旋律音為起點,以2+1、4+1、6+1、1M+1、分句的方式分組,漸進地練習加快速度,這種由短到長的練習單位,能讓學生在由易入難的過程中建立信心。

4、為求聲部個別音色的獨立與均勻,分聲部慢練是絕對必要的過程。

5、踏板的巧妙運用會使這個樂段產生不同的風貌,在教學上可根據學生的觸鍵做決定。一般的學生持續地以二分之一踏板換踩較能使音色統一、線條連貫。觸鍵較佳的學生則可將第一次呈示的主題之前樂句以二分之一踏板潤色,使伴奏和絃及旋律輕柔流暢;後樂句則放掉踏板,顯現較輕巧活潑的音色。第二次時,隨著伴奏音型的轉變而完全不用踏板。

(三)、第二主題(T.21-T.41)

第二主題以B大調呈示,這是帕格尼尼原迴旋曲中的中間段主題,李斯特將小提琴的四度跳躍變成兩個八度的大跳音程,形成全曲中的最大跳躍音程。學生彈到這個樂段時,難免心生恐懼。以有效的方法練習,克服心理障礙是必要的過程。

1、延續第一主題中(1)、(2)、(3)、(4)的練習。

2、如無法克服,可以由左手彈奏升A及升C的旋律音。

3、第29-33小節的轉腕動作與前面相反,應由下往上朝著第五指滾動。並注意中間聲部之半音進行突強音的清晰與連貫。

4、第33小節開始的經過句,再將音樂轉回升g小調。此時,必須留意整個長樂句的推進力以及第36小節本位A音所產生的增四度音程。第39-41小節的半音上行聲部可由左手彈奏。

5、由於這個樂段呈顯出生趣盎然的曲趣,為了音色的變化,所有的跳音可以指尖撥奏,並盡量少用踏板,以別於第一主題的輕柔甜美。

(四)、第一主題變奏I(T.42-T.50)

 三個不同音域的D音,以持續的旋轉音型伴隨著第一主題,形成高難度的同音大跳連結。除了腕臂的完全放鬆外,如下的練習是必要的過程:

1、三音一組反覆練習,由高音往下時,手腕上轉,由低音往上時,手腕下轉。並小心地控制音色的柔美與統一。

2、依次以6+1、1m+1、、2m+1….循序地由短到長地慢練。

3、左手的主題以非圓滑奏(Non legato)彈奏,較能使音色柔美、線條連貫。

4、運用柔音踏板及二分之一的延音踏板使第一主題以較神秘的色彩奏出。

(五)、第一主題變奏II(T.50-T.59)

 這段持續三連音的主題變奏是曲中最輕巧可愛的樂段,技巧上雖然比較容易克服,還是有音色和節奏上不得不小心練習的地方。

1、大拇指隨時隱藏在第二指之下,先練習雙音的同音反覆之旋律進行,務必使音色完全統一。

2、分散的八度進行先以八度和聲練習,使兩個音的音色完全統一,再分散並配合手腕滾動推進。

3、以指法2-1-5、5-2-1等兩種音的結合練習三音連貫,以三慢一快交叉練習至三連音完全均勻。

4、不用踏板以免影響各音的獨立清晰和曲趣。

(六)、第二主題變奏I(T.60-T.72)

 李斯特開始運用他最喜歡使用的顫音(同音反覆)和震音伴隨主題,使這個樂段在技巧上較難以克服。

1、第53-57小節八度跳躍及顫音的結合很容易造成手臂的緊張,需將兩種技巧分開慢練。八度跳躍以手腕由下滾動至高音,並使手掌呈放鬆狀態。顫音則以手指輕點之,應避免以指尖撥奏,以免造成手臂緊酸。然後,再以4+1、8+1….循序分組練習,掌控自如後再逐句串聯。

2、第59-61小節的右手應分聲部慢練使其各自獨立;第一部的震音以3-5的指法彈奏很容易失控模糊,手指的獨立練習及分組練習是必要的過程,務必將震音練得非常精緻輕巧,以免淹沒主題。

3、第66-67小節主題交給了左手,此時右手進行著高難度的伴隨音型,各聲部清楚而獨立是使音樂融合流暢的必要過程。

4、第69-72小節第二部震音也需精緻地襯托高音主題,此時可根據學生的手型修正指法,使其簡單易彈。在不影響音響效果下亦可適度地減音練習。

5、踏板的使用應視學生技巧狀況而調整。通常只使用在第66小節之後。

(七)、過門(裝飾奏)(T.72-T.79)

 半音階在李斯特的鋼琴作品中隨處可見,在這裡則形成一個裝飾奏型態的過門,呈顯著有如冰晶般的閃爍效果。

1、先依學生指觸的靈活度選定指法,不可隨意變更,以免造成混亂。

2、以比較自由的速度詮釋,較能展現裝飾樂段華麗的效果。

3、指觸必須結實輕巧,音色均勻統一。以手指跳音慢練、分組循序加快是確保穩的唯一途徑。

4、全段必須一氣呵成地彈奏,尤其是第77小節下行與上行的交接處,要練到天衣無縫,左手和絃應提早而輕巧地進入,不可干擾右手的進行。

5、左右手先後並行的半音階除了均衡之外,要以無窮的推進力將音樂帶進最高的升D音鐘聲中。此時,每一次加強的升D音都可以左手彈奏。

6、 79小節的升D音可稍延長並使其逐漸減弱,以流暢地連接下一樂段。

7、 踏板隨節奏和絃輕點之,在第77小節漸強之後再運用震音踏板和全踏板製造音響。

(八)、第一主題變奏III(T.79-T.95)

 這次主題伴隨著全曲中最難克服的音型,學生常在這裡出現手酸的現象,教學上要特別注意:

1、第79-83小節先練上聲部的震音音型,並選擇合適的指法。運用4-5-3-5的指法並輔之以手腕滾動,較能保持放鬆。

2、加入拇指的升D音分組慢練,並小心傾聽以求音色及音量的絕對統一。
3、第87-93小節的指法可選擇1-3-4-3或1-4-5-4以及1-3-5-3,並應由震音往主題音反向慢練,以使震音清晰而均勻。

(九)、第二主題變奏II(T.95-T.120)

 李斯特在這裡指示加快速度(Piu mosso),很容易使學生緊張慌亂,教學時必須小心引導。

1、仔細分聲部背彈,直至能閉眼操控;如前面所建議的的拉開八度及分組練習是有效而必要的。

2、連續八度進行在漸強之前,均應以手腕輕落彈奏。漸強後再逐漸導入肩背的重量。

3、第104及106小節,左手的三度平行主題應清晰地伴隨高音。

4、在漸強中,要以無窮的精神力量緊湊地完成八度爬升。

5、踏板可依李斯特所指示的運用或依需要增加 。

(十)、第一主題變奏IV(T.120-T.128)

1、重複八度需輕巧地以手腕輕落,並保持第一主題一貫的愉悅色彩。

2、反行的八度半音階應盡可能一氣呵成地完成它。分組掌控練習是必要的過程。

(十一)、尾聲(T.129-T.139)

 這個激情華麗的尾聲,由於左手八度分散和絃大跳的容易失誤,而需長時間的練習。因此,布梭尼(Feruccio Busoni1966-1924)和愛伯特(Eugene d'Albert 1864-1932)所建議的將每一組和絃的第三個升G八度音之低音省略,使技巧簡化,是可以採納的妙方,因為這種改變在快速進行中並不會影響和聲的飽滿度。

參考資料 鋼琴音樂三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從教學觀點探討李斯特「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副教授-陳玉芸:http://140.122.89.98/conference/piano/mo/ii.htm
發佈日期:
分類: 藝文賞析

5 則留言

  1. 看到了負面性的樂評..放在回應裡給大家參考

    反思李雲迪

            某程度而言,李雲迪有自知之明。他沒有在蕭邦大賽黃袍加身之後,馬上展開獨奏生涯;反而效法前輩Pollini,繼續拜師學藝。如果今天晚上的聆聽經驗就足以下結論,那麼李雲迪的學習之路恐怕還很長…

            李雲迪的手很快,在Liszt「西班牙狂想曲」中尤其驚人。即使是手特別靈活的人,恐怕都無法用此種高頻率擺動,遑論每一個音都準確地彈在琴上。但鋼琴家千萬不能用雙手決定音樂的速度(乃至於詮釋),應該用大腦決定。此外,也應該要避免單純展現技巧,而應該用技巧展現音樂。無論是Schumann「狂歡節」,Liszt「西班牙狂想曲」,或理應爛熟的Chopin「第二號詼諧曲」及「平靜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李雲迪時時展現技巧,把曲速催到極限,卻疏未關照樂曲的韻律和結構設計。即使是公認天生音樂性極佳的Argerich,都常常在腦袋中練琴,這說明了,要彈出吸引人的音樂,不能信

  2. 手所至、想當然爾,必須經過精密的設計,又不留下斧鑿痕跡。過於明顯的設計,就像人工眼淚,顯得匠氣且矯飾;而不用心的鋪陳,是還沒蒸熟的糙米飯,粗糙且乏味。李雲迪今晚的演出,就屬於後者—炫技太過,抒發不足。

            目前全球樂壇最受矚目的華人鋼琴家,不是黃海倫,也不是我覺得很棒的嚴俊傑,而是朗朗和李雲迪。兩人的現場我各聽過一次,就像打預防針一樣,至少免疫多年—不需要也不想要再聽。兩人的台風頗為相似:朗朗的做作,請參考朗朗琴音與聖彼得堡交響。李雲迪演出中不時輕撥青絲、拂弄領口,好似清風吹過楊柳岸,不知所為何來。左手不時僵硬地舉起,配合身體略略後仰,有如紫龍祭出「廬山昇龍霸」,但不知道音樂廳中敵人何在…

    然而,更深一層看,朗朗和李雲迪的音樂詮釋態度卻十分不同。朗朗在訪談中並不避諱自己對俗民文化的喜愛,也以自己用創新的音樂詮釋散播古典音樂種子為傲;他音樂中扭曲的彈性速度,並不是因為他個性古怪或彆扭,而是喜好標新立異造成的失控,正屬於前述匠氣且矯飾的那一類。李雲迪得獎之後立刻獲得國際大廠DG的青睞,宣傳還往往主打他酷似日本紅星「木村拓哉」的外貌,但其實DG的策略並不是把李雲迪塑造成演藝紅星,而是古典音樂貴族,而李雲迪似乎對自己的「正統」也頗為自得。但音樂風格或音樂靈性並不是DNA,無法遺傳,甚至難以言傳。若李雲迪想(像朗朗那樣)表現純然自我的音樂,那或許還容易一些,因為怎麼彈別人都難以置喙,因為自己的音樂風格大概自己最清楚;至於旁人是否喜愛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要彈出頻率與

  3. 傳統一致的Chopin,口味與正統德奧相諧的Mozart,實際上沒有流著正統血液的外國音樂家,本來就必須付出更多心力來研究、思索、體會不同的風格。若搖擺於正統與創新之間,反而會兩頭落空!

            簡言之,李雲迪的演奏有三大問題:重視技巧勝於音樂性;耍帥動作無意義又影響詮釋;打著正統的紅旗,卻流著恣意的血液。這三大問題都隱然指向一個表演哲學問題:音樂家表演「自己的音樂」與「表演自己」的界分。所謂表演自己,就是花費多餘的動作提醒觀眾表演者酷帥嬌美,或將速度逼到極限只為了炫耀自己的技術等。時至今日,音樂家表演自己的音樂(而非作曲家的音樂),已經不像過去那樣被視為毒蛇猛獸;但不知道是國際音樂圈的大環境使然,還是其實不少觀眾愛看的就是音樂馬戲團或音樂綜藝節目,有些年輕藝術家往往衝過了頭,重視表演自己勝於表演自己的音樂。於是,訪問中說得天花亂墜,宣傳中總不脫有的沒的,但一上了台,上焉者的表演和其所提出的大理論只有微薄的關係;下焉者連小理論都付之闕如,只有隨性所至。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說了:「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蕭邦大賽冠軍,理當是技巧與音樂性並轡的君子鋼琴家,至少要把後世深為著迷的Chopin情韻彈出,而不能自我沈溺到像發表自創新曲。只重門面不求實質,只練技巧不修音樂,猶如習武只擅拳腳不修內功,輕則外強中乾,重則走火入魔,不可不慎!

    如果你對我的評論觀點或內容有疑問,請看聆樂觀點總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