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尋寶遊戲:下列姓名是元、明、清三代的人物,請你將認識的人名圈選出來(所謂認識,必須說出他們的重要事蹟或貢獻度)。
張啟岩、李春芳、謝遷丁士美、同同、李齊、張士、堅翁正春、張以誠、阿察赤、王華、陳循、顧鼎辰、文允中、羅貫中、劉若宰、汪如洋、毛澄、忽都答兒、寶寶、范應期、王文燁、倫文敘、林環、拜住、蕭時中、普顏不花、龍啟瑞、翁曾源、馬峰、吳信中、羅貫中、蔡啟傳、王壽彭、王式丹、林鴻年、吳承恩、王以銜、羅洪先、吳寬、阿魯輝帖木兒、刑寬、黃士俊、韓應龍、張之萬、姚文田、莊有恭、梁國治、陳濟昌、吳魯、關漢卿、羅萬化、王華、楊守勤、林昭堂、黃軒、曹雪芹、林大欽、金榜、陸增祥、呂宮、史大成、王仁堪、戴蘭芬、蒲松齡、圖爾環、徐元文、錢士升、羅倫、丁顯、劉福姚、趙以炯、黃觀、陸肯堂、夏同和、曾彥、同銅、朱之蕃、文震孟、史致光、鈕福保、劉春霖……等等共240個人名。
這240個人名當中(原諒我在有限的時間內只打了約五分之一的人名),你認得幾個人?
以上你以為這是一種看似某種未曾證實的心理遊戲?
錯了,這是國科會NSC96-2413-H-004-007-MY2的研究案,由專長為教育心理學、哲學創造力的學者詹志禹參與的研究。
以大學生當受測樣本,這240個人名當中,「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被認出的第一名(被93%的人辨認出來)、第二名的是「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86%),第三名是「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第四名是元曲作家關漢卿(74%)、第五名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58%)。
其餘人名根本很少人認識。
很諷刺的是,除了上述五個人的名字留名青史外,其餘235個人名都是當時考試「冠軍」。他們全都是元、明、清三代的「狀元」,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全國總冠軍」。
關漢卿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終身不參與科舉考試,卻藉由元曲創作嘲諷時政。羅貫中也無參與科舉考試,因他認為這是朝廷籠絡知識份子的方式。而吳承恩和蒲松齡的科舉生涯屢戰屢敗,蒲松齡的聊齋有很多是嘲諷科舉制度。至於曹雪芹醫生對科舉和官場鄙視。
這五個人都是科舉考試的無緣者、失敗者、拒絕者,但比起其他235名「全國第一」,誰的文明貢獻度比較高?
這是我擇重點摘引親子天下「百年之後,誰將留名」的內容,詹志禹用很簡單的比較方式,帶入我們為何在意孩子在班上是否考第一名。因為連全國第一名都只是歷史上的過眼雲煙,那班上、小考第一名,真的很重要嗎?
某種程度我不否認孩子考第一名父母會開心。這完全是虛榮心作祟嗎?不見得。
這種心情是很多成分聚合後產生的化學變化:這些成分有虛榮、有知足、有感動、有驕傲,也有「為誰辛苦為誰忙」的解答。
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一張照片上面寫了幾行字,非常黑色幽默:
學校進一年輕教師,校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考100分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以後他會成為科學家;
考80分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他可能和你做同事;
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以後他會捐錢給學校的;
考試作弊的學生你也要對他好,他將來會從政的;
中途退學的同學,你也要對他好,他會成為比爾˙蓋茲或賈伯斯。
是啊,「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只是一句空泛古云,在現實社會中更是血肉。孩子能考100分、能考第一名,那個父母不開心?但這和逼迫孩子考第一名是兩碼子事,因此父母必須自覺,看似鴨子穩穩划水的國民教育,水面下的競爭更甚激烈。孩子如果有能力考第一名,我們和孩子一起高興,但第一名畢竟只有一個名額,我們作父母的是不是該調整心態,別皇帝不死、急死太監。
父母都知道考第一名是難事(也許自己小時候都沒第一名過呢),為何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考第一名?這就說不過去了吧,而且這種情緒如果不自己處理,很可能從一個人、變成夫妻、再變成家庭、最後變成家族的集體焦慮。這場焦慮背後的推手,更是從政府宣示將於民國103年實施的12年國民教育政策更顯嚴重,有些父母將拚大學的戰線提前,從小開始要求成績和排名,拉長戰線只為大學一搏。
因此當我看到親子天下這篇文章時,除了研究內容挺有意思外,延伸的寓意也挺值得自省。
什麼是第一名?
為什麼要第一名?
如果能「看見」孩子身上的特色,不只是成績分數上的指標,例如:孩子是個樂觀主義者、孩子是有同理心的人、孩子很愛沈靜在書海中、孩子很懂得體驗美的事物,甚至孩子頭上長了一副很會看人臉色的雷達……等。
如果我們懂得欣賞孩子這些人格特質和社會化後的行為,孩子這時候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獨一無二」,這比某次考試「第一名」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