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rt et les fonctions harmoniques, part III
Mozart et les fonctions harmoniques
Mozart et les fonctions harmoniques, part II
知識+相關問答~
何謂和聲學?
冰咖啡加糖 ( 實習生 5 級 ) |
2004-12-25 12:30:30 |
關於和聲學的一些概念
☆何謂「和聲」?其定義何在?
★廣泛而言,只要兩個或以上的聲音同時發出聲響,便可稱為和聲,這種和聲並不受音高、音律等限制。
☆何謂「和聲學」?它所探討的是什麼?
★基本上,和聲學與廣義的和聲最大的不同在於,和聲學是站在十二平均律音階的基礎上,為它所可能產生的音程等關係,所訂立的一套規則,用數字低音、和聲外音來詮釋所有音響的橫向進行。和聲學探討的範圍,大部分是從巴洛克時代,一直到浪漫樂派晚期而已,在印象樂派的色彩性和聲之後,已經不適用於之。
☆和聲學主要的內容是學什麼?
★了解基本的理論與概念,並且要學會分析與應用,一首樂曲之所以好聽,它的和聲進行必定也有它的手法及理由,和聲學便是輔助於此,做為創作樂曲的一個基礎,以及幫助詮釋音樂的一種方法。假使在演奏樂曲時,遇到一連串複雜的音群,便可藉由分析其和聲進行來找到樂句主線與發展方向,並曉得哪些部分為主要或次要。在學和聲學的過程中,不啻是懂得基本理論而已,最重要的是多從譜例中找出其規則性,然後必須去活用之。
和聲學的歷史?
這些規則是什麼時候打破的?
拉摩那個時期的人真的都用這種方法寫曲子嗎?
為什麼他會奠定這些東西呢?是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平行五、平行八、四部同向,還有一些大調不能重複三音等……是不能接受的嗎(指音響效果)?
wf6*** ( 研究生 3 級 ) |
古典樂 | 樂器 |
2010-09-17 00:49:05 |
1.這些規則是什麼時候打破的?
其實從古典和聲開始,由於愈來愈多半音的使用,使得調性愈來愈複雜,但是如果純以「功能和聲」來看的話,一直到浪漫派時期的作品,雖然轉調以及半音頻繁使用,但是卻還是在功能和聲的大規範下,真的要說「打破和聲」的其實是德布西,德布希曾受過良好的和聲學訓練,但是他在學生時期對於老師所教授的這些「既定原理」產生質疑,不停地試圖反向思考,因此開始脫離功能和聲的規範,但儘管如此,德布希還是具有「調性」的思維,雖然和聲上是新的,但是仍舊在調性內,一直到旬白克,才真正地「打破調性」,開啟了音樂創作的一個新方向
2.拉摩那個時期的人真的都用這種方法寫曲子嗎?
就結論來說,是的,拉摩那個時期的人幾乎都是這樣創作的,但是卻不是因為「拉摩定下了這個規範」而使所有作曲家追隨,事實上,拉摩做的只是歸納、整理,而不是創新,和聲學是一種一直在進化的技術,而從巴洛克開始,大小調的使用日漸頻繁,一直到古典時期,和聲學在許多作曲家的嘗試中,才算是具有初步的雛型,而拉摩的成就就是「整理」這些和聲作品,並且分析這些作品,從中歸納出了許多原則,這才有了我們後世所學的和聲學
3.為什麼他會奠定這些東西呢?是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平行五、平行八、四部同向,還有一些大調不能重複三音等……是不能接受的嗎(指音響效果)?
如上所述,他只是「分析歸納」,他所列出的這些和聲規則,都是經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分析後得出的結果,而這些被「禁止」的東西(像是你說的平五、平八等),的確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不能被接受的,而為什麼不能被接受,這就如第一點所說的,因為在將近200年內,經過大量的作曲家嘗試後,發現這些是「不好聽」的,而輕過長時間的去蕪存菁後,所留下的這些規則就被整理成為我們現在所學的和聲學了
當然,對於和聲學來說
有規則就有例外
當你在分析作品的時候
偶爾會發現有些地方不合乎和聲學法則
這時候就牽涉到作曲者之所以如此做的理由
而這也是許多音樂學者研究的方向
畢竟有理由才會有例外
希望這回答對你有幫助
- 2010-09-18 12:21:53 補充
1.歌劇的創作仍在和聲規則內,雖然你會看到很多八度平行,但哪是因為大編制的配器法則緣故,而非違反和聲法則
2.詳細是分析那些人的作品,這方面在資料上比較沒提到,但是我的老師曾經說過,在巴洛克、古典時期,其實作曲家多如繁星,一個時期都有一百位以上的作曲家,而留名的都是極少部分,我想拉摩應該分析了許多作曲家的作品,包括我們現在聽過的以及沒有聽過的人吧 - 2010-09-18 12:23:11 補充
3.不能說是「不約而同」,而應該說是「約定成俗」,從調性建立之後,眾多的作曲家試著往各種不同的方向創作,而好的技法就被保留並且教給下一代作曲家,不好的技法就被遺忘,兒同一代的作曲家當然也會互相交流,並且提出一些作曲上的論點,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風氣」,所以說,這些和聲法則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進化而來的,當然,在這麼多的作曲家中,一定會有意見分歧的時候,但是那些不好的作品就會被時間流逝而遺忘,一直到拉摩時期,才整理出這些規則,就像你說,難不成浪漫派的半音主義是大家不約而同地突然喜愛半音嗎,當然不是,而是在時間的演變中慢慢形成的風氣,和聲學也是同樣的道理
- 2010-09-18 12:25:11 補充
4.並不只在法國,德、義皆如此,在當時的音樂環境裡,義大利的地位是很高的,許多的作曲家都會去義大利取經,所以雖然國別不同,但是事實上,都還是在一定的風格內
真的變得有趣了,我在想轉調時再多一組不同的表情,那就更像動畫了
真的很好玩耶!!
我也這樣覺得~
表情太多好像就不單純了
或是..轉掉換顏色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