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
一位音樂老師問學生:你是相對音感還是絕對音感?
學生答:絕對音感啊…(因為他覺得他聽到弦樂拉不準會很痛苦..所以是『絕對音感』)
我也發現有些人以為自己是絕對音感,但事實上..可能連絕對音感的『定義』都不太瞭解
什麼是絕對音感?
所謂的絕對音感,是指能夠在沒有基準音的提示之下,正確聽出鋼琴上隨意出現的音。辨音的正確率達到70%以上,始可視為具有絕對音感(Miyazaki 1988)。對於只能辨識音與音之間的相對音高關係的大部分人而言(這種能力稱為相對音感;relative pitch),絕對音感似乎是種神奇的現象,所以有人也稱它是完美的音感(perfect pitch)。
想測試一下絕對音感可以到這個網址
http://www107.sakura.ne.jp/~moemoe/cgi-bin/game/onkan/
剛剛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研究..顛覆了以往『絕對音感』的觀點…整理重點如下
絕對音感的認知心理學研究
蔡振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具絕對音高者常被認為在腦中永遠有絕對音高的基準,所以他們不需要外界基準音的提示,就能判定旋律中每個音的固定唱名。
只具相對音感的人,有時候也會展現出類似於絕對音感的能力,這可能是潛意識裡絕對音高資訊的作用。
一個可供逆向思考的觀點:絕對音感雖然被視為一種罕見的音樂稟賦,但是,具絕對音感者可能會因此少了某些能力。具絕對音感者所缺乏的能力,可能就是真正的相對音感。
關於絶對音感的負面影響,近十年來逐漸吸引了學者的注意。心理學家宮崎謙一(Miyazaki Ken’ichi)從1993 年之後所發表的幾篇論文,皆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實驗來闡述絶對音感的壞處。他證明了:(1)具絶對音感者在首調唱名、音程的指認有障礙(Miyazaki1993, 1995),(2)具絶對音感者在「再認」(recognize)移調後的曲調時,表現得比不具絶對音感的人差(Miyazaki and Rakowski 2002; Miyazaki, in press)。
從機械論的觀點來看,相對音感其實是比絕對音感更高階、更複雜的處理。
人類在聽音樂時傾向於聽相對音高而非絕對音高,可能反映著一種較為高階的抽象能力,這是其他動物所缺乏的
相對音感與絕對音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聽音方式,科學家發現,這兩種聽音方式的差異,具體表現在大腦的神經活動上面。
具絕對音感者聽到音樂時,習慣先用左腦額葉將每個音一一貼上固定唱名的標籤;反之,具相對音感者聽到音樂時,並不急於將聽到的音貼上唱名標籤,而是動用右腦額葉將這些音暫時儲存起來,調出舊有的音程記憶去做比對,再決定為這些音貼上標籤(首調唱名)
雖然音樂訓練常被認為能夠幫助大腦的發育,但科學家卻發現,絕對音感有可能會削弱大腦的某些功能
具絕對音感者所缺乏的能力,可能就是真正的相對音感。有些具絕對音感者無法很快地聽出音程,而必須根據固定唱名來推算音程(Miyazaki 1993, 1995),不過,也有一部分具絕對音感者兼具真正的相對音感,聽音程時就沒有這個困難
「絕對音感╱相對音感」這兩種不同的聽音方式,可以用「語意╱空間」這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模組」(module)來說明。9具絕對音感者聽到音樂時,習慣先將每個音貼上固定唱名的標籤,這是一種語意聯結的能力。相反的,具相對音感者在聽音樂時,則注重於處理音高的相對關係,這種能力可能類似於空間能力。
研究顯示,八個月大的嬰兒傾向於聽絕對音高,而成年人則傾向於聽相對音高,所以,絕大部份的嬰兒可能都具有絕對音感,此能力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終究會被更有用的相對音感所取代
截至目前為止,神經科學家還沒有找到具絕對音感者獨有的神經迴路,相反的,他們卻發現具絕對音感者可能比常人少了某些東西。具絕對音感而不具相對音感的人,腦中缺乏了P300 的神經活動,右腦中的planum temporale 也可能比常人來得小,這些現象應該跟過度依賴絕對音感有關。無論如何,在援引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來重新評估絕對音感的價值時,評價的標準或許不應該是「腦越大越好」或「神經活動越多越好」,而是應該回到根本的問題:絕對音感跟相對音感到底何者比較有用?將絕對音高資訊提取到意識界,到底有沒有用?
不可否認的,絕對音感在演奏某些無調音樂時有一定的用處(Parncutt and Levitin2001),但在西方調性音樂的認知上,對於音程、和聲進行的整體掌握,或許才是更重要的。此外,對於許多非西方音樂而言,絕對音感不但沒有用處,甚至可能會造成學習上的阻礙。筆者就曾經親眼目睹,擁有絕對音感的人在學習歌仔戲、北管等臺灣民間音樂時,對於同一支曲牌可以移調演奏的現象感到適應困難,學起來格外費力,只具相對音感的學習者反而沒有這個困擾。臺灣的音樂教育中抬高了絕對音感的價值,其中的利弊得失,還有待進一步思考。
完整的研究文章網址 http://homepage.ntu.edu.tw/~gim/gia/pub/ap05_p.pdf
另一個音感的測試http://blog.cronobow.com/2009/07/musical-sensitivitytest.html
絕對音感與大腦研究http://sciscape.org/smf/index.php?topic=12258.0
高深的學問
聽說有人絕對音感,聽什麼琴和什麼樂器都感覺不準,
所以就對音樂失去興趣了,真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
謝謝分享好文:)借我引用:)
看看可以長知識
你說的狀況我是沒聽說過…但我相信有沒有絕對音感和對音樂的表現力和感受力是兩碼子的事
以前有位具絕對音感師妹在入學考時鬧了一個小笑話
在音程聽力的考題
把小二度的音程..全寫了『增1度』
我們一般人都是聽2個音的感覺..但絕對音感會聽到音在算出音程
很有趣吧
其實有許多人有著 ~ 絶對音感
但是沒有開發(或許不知道)…那就漸漸消失了這個能力
接上則
接上則
不客氣~請用
你說的沒錯
也許我們在嬰兒時期..都是絕對音感(研究報告說的啦)
不過擁有絕對音感並非是好事
因為…擁有的人有會相對地喪失某部分的能力(凡是總有好有壞吧?)
這也是…研究說的
以下是..整理的網路研究資料
研究顯示,八個月大的嬰兒傾向於聽絕對音高,而成年人則傾向於聽相對音高,所以,絕大部份的嬰兒可能都具有絕對音感,此能力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終究會被更有用的相對音感所取代
face=”新細明體”>
音樂家的子女通常也具備音樂天份,根據研究調查,證明這不完全和基因有關,絕對音感在腦細胞的成形發生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它也可以透過訓練來加強,音樂家庭提供這項有利條件,所以,比一般小孩具音樂天賦。雖然才華天份大半與生俱來的,培勒特認為絕不能抹殺後天環境的影響力及重要性,如果讓孩子及早在學前多方接觸、挖掘、啟發,有計畫地誘導,才華、潛能甚至可以經學習得來,至少,有七種能力適用這種方法:語言、數學、空間觀念、身體的靈巧度、音樂、繪畫和社交能力。
其實絕對音感分為兩種,一種稱為「被動絕對音感」,另一種則是「主動絕對音感」。「被動絕對音感」就是像您所說的,一個人聽到任何一個聲音,都可以精準地分辨它的音高,但不一定能精準唱出別人所指定的音高。而「主動絕對音感」的人,則是可以唱出任何指定的音高。
雖然臺灣的音樂班大多十分重視絕對音感的訓練,但歐洲的音樂傳統反而更重視相對音感,強調聽音程、和絃的能力。根據筆者的觀察,亞洲音樂學生來到歐洲留學時,其中一個最大的衝擊就是音感訓練方式的不同。大致上來說,在亞洲接受音樂基礎訓練的學生,聽音樂時多半能夠用絕對音感把每個音一一聽出來,不過,歐洲的老師卻未必喜歡這樣的聽音方式,於是追問:「不要老是告訴我和絃裡面總共有哪些音,我是在問你『這是什麼和絃?』」反觀在歐洲接受音樂基礎訓練的學生,雖然沒有絕對音感,說不出和絃裡面到底有哪些音,但他們通常擅於辨認和絃,並能理解其在樂曲中的功能。與臺灣的音樂訓練比較起來,歐洲的音樂訓練更重視聽音程、聽和絃,掌握整體的和聲進行,而非機械式地把每個音一一標上固定唱名。曾經有就讀於德國音樂院的朋友向筆者透露,在臺灣讀音樂班時被訓練成絕對音感,來到德國之後感到不太適應,以至於察覺到「腦中似乎有些部份生鏽了」,甚至嘆道「在臺灣被教壞了,現在要改已經來不及了」。由此也可以看出,絶對音感有可能會妨礙相
對音感的習得與精進,而後者在音樂認知中可
能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